陈赓广西征粮差点翻车,一封电报:三万大洋,先砸过去!
一九四九年的冬天,广西龙州的气氛,跟天气一样,冷得能拧出水来。莫文骅坐在指挥部里,手指头下意识地敲着桌子,一份十万火急的电报就摆在面前,上面的字仿佛带着火星,烫得他心焦。
电报是前线发来的,寥寥数语,背后的问题却像座大山。陈赓的第四兵团,那支把白崇禧撵得满地跑的铁军,居然被一件事给绊住了脚——吃饭。
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,对吧?堂堂主力兵团,怎么会饿肚子。可你得知道他们是怎么打仗的。为了把白崇禧的部队彻底堵死在国境线内,陈赓下了死命令,部队一天一夜要跑出一百五六十里地,这是在用脚跟汽车赛跑。
这种强行军,后勤补给线早就被甩得没影了。战士们的鞋底磨穿了,就拿布条裹着脚继续跑;卡车的油箱见了底,就推着走。可人不是机器,肚子空了,天王老子来了也顶不住。
怎么办?老办法,就地解决。以前在北方解放区,这招好使。部队开进村,跟老乡们打个招呼,登记一下拿了多少粮食,留下一张白条,回头由新成立的地方政府统一结算。老区的百姓,觉悟高,知道这是自己的队伍,砸锅卖铁也支持。
可这里是广西,水太深了。
陈赓的部队一进村,就发现不对劲。老乡们看他们的眼神,不是欢迎,是警惕,是审视。你说要征粮,递过去一张白条,人家脸一黑,摆摆手,一个字:“没。”
有的部队干部年轻,火气大,觉得这是刁民。你没粮?我搜!这一来,篓子就捅大了。广西的老乡,那可不是北方温顺的庄稼汉。这里是桂系军阀的地盘,李宗仁、白崇禧经营了几十年,搞的是“全民皆兵”,村村有民团,家家有杆枪。你敢来硬的,他就敢跟你动家伙。
前线报上来的情况,已经有好几起严重对峙了。战士们端着枪,老乡们扛着土炮,就差擦枪走火。
莫文骅看着电报,后背直冒冷汗。他太清楚广西这片土地的脾气了。这地方宗族势力盘根错节,民风彪悍得厉害。国民党败退时,撒下了大量的散兵游勇和特务,跟地方土匪勾结在一起,就等着抓你的小辫子。
要是“解放军抢粮食”的消息传出去,那后果不堪设想。土匪们振臂一呼,那些拿着枪的普通百姓,很可能就会被煽动起来,一夜之间,整个广西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泥潭。
他立马找到了陈赓。
陈赓也一肚子苦水,这位战神级别的人物,此刻也是焦头烂额。他摊开手,一脸无奈:“老莫,不是我非要打白条,是口袋里真比脸还干净。再说了,我们从北打到南,不都是这么过来的?”
莫文骅摇了摇头,语气斩钉截铁:“老陈,以前是以前,这里是广西。你那套老经验,在这儿行不通。”
他给陈赓分析,广西的民枪,保守估计有九万多支。这还只是登记在册的,黑枪有多少,谁也说不清。老百姓认的不是主义,认的是真金白银。你给他白条,在他眼里,跟国民党抓壮丁、抢东西的部队没两样。
“你再这么搞下去,白崇禧没打完,我们自己先要在广西站不住脚了。”莫文骅的话说得很重。
陈赓沉默了,他是个军事天才,但对这种地方政治的复杂性,确实考虑得没那么深。他只想着怎么尽快完成大迂回,全歼白崇禧主力。
“那你说怎么办?我上哪儿给你变钱去?”
“钱的事,我来想办法!”莫文骅一拍桌子,“你只要答应我,从现在起,征粮必须付现钱,一个子儿都不能少!”
话是说出去了,可钱从哪儿来?当时的广西省政府,也是个空架子,财政收入几乎为零,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。
莫文骅硬是从自己直接指挥的第十三兵团的后勤储备金里,挤出了三万块银元。
三万大洋,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?一块“袁大头”银元,能买三十斤大米,或者五六斤猪肉。三万大洋,差不多能买近百万斤大米。这笔钱,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,是十三兵团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家底。
莫文骅没丝毫犹豫,他对身边的人下令:“马上拨给四兵团,立刻送过去!”
这笔钱,就像一场及时雨,浇在了快要冒烟的广西大地上。
四兵团的征粮队,腰里揣着哗哗响的银元,再进村子,底气都不一样了。他们不再是去“征”粮,而是去“买”粮。老乡们一开始还半信半疑,等看到雪花花的银元摆在桌上,一袋米换一沓钱,货真价实,态度立马就变了。
那些原本紧闭的院门打开了,村里的长者主动出来协调,甚至有人把自家藏得最深的粮食都拿了出来。一位后来参加过瑶山剿匪的老兵回忆,当时他们再去村里,老乡们会笑着迎上来问:“同志,今天还买米不?”
军民关系,就靠着这三万块叮当作响的银元,迅速破冰。
后来,远在广州的叶剑英也知道了陈赓兵团的困境。他直接给华南分局下了命令,话说得掷地有声:“第四兵团是解放两广的头功,他们要什么,就给什么,要人给人,要物给物!”
有了叶帅的指示,兵团的后勤问题才算彻底解决。粮食、汽油、鞋袜,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前线。
陈赓没了后顾之忧,指挥部队一路猛追,最终将白崇禧的主力部队彻底按死在了中越边境,打出了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追歼战。
事后,陈赓不止一次感慨:“在广西这件事上,老莫比我看得远,看得透。那三万大K洋,买的不是粮食,是人心啊。”
说白了,莫文骅的这个决定,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解决一次后勤危机。它为解放军在广西后续的剿匪斗争,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。广西的匪患是全国出了名的,尤其是大瑶山地区,土匪盘踞,地形复杂,后来的剿匪战斗打得异常惨烈。假如当初因为征粮问题搞得军民对立,那么解放军进山剿匪时,面对的可能就是“全民皆敌”的绝境。
那三万大洋,就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,荡开的涟漪,影响了整个广西的未来走向。它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了广西的老百姓:这支队伍,跟以往所有来过这里的军队,都不一样。他们,是来买米的,不是来抢米的。
有时候,历史的走向,就是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决定的。一纸白条和一堆银元,背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。一种是战争时期的惯性,一种是建设时期的远见。幸好,在那个关键的节点上,有人选择了后者。
淘配网-股票配资程序-股票配资网站导航-配资网站首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